close
日前大陸2位頂尖經濟學家張維迎及林毅夫針對「產業政策」的辯論,引發許多人的關注。台灣的政策應該怎麼走,也可借鏡美日經驗。

日本的通產省曾經被喻為全球最佳的產業政策機構。在二次大戰後,成功帶領日本迅速從戰敗國的廢墟崛起成工業強國。通產省制訂了一連串明確的產業政策,透過財政補貼、稅收優惠和貿易保護來支持政府選定的戰略產業的發展,讓日本成為鋼鐵、石油冶煉和汽車重工業的王國。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



1980年代之後,日本的產業政策開始側重於R&D(研究與開發),更主張「共同研究」,目的在引導及補足企業研發缺漏之處,而非取代企業原本的個別研究,例如,超大型積體電路(VLSI)計畫由政府負擔40%,其餘由NEC、富士通、日立、東芝、三菱5家日本主要電腦廠商出資,1976年至1986年間投入1300億日圓,成功幫助參與的5家公司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供應國。VLSI計畫濾水器 光頭水可說是通產省最為成功的一個案例。

然而對於通產省的神話,不是沒有批評。1961年時,通產省計畫將日本汽車製造商縮減至3家,本田當時被列為刪除對象。但隨後汽車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,不僅獲得國內市場支持,更在國際間創下佳績,巔峰時期日本有10家的汽車製造商,顯然這與通產省的規畫大不相同。另外,有研究指出:1955年至1990年間,日本開發銀行貸款最多的礦業,石油和煤炭行業,結果競爭力沒明顯提升,反而是資助最少的汽車產業和電機產業,最後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。

2001年後通產省改名經產省。但根據其設置法第3條的規定主要任務是負責提高民間經濟活力。經產省不僅直接或通過政府及國會制訂產業合理化的法令、法規政令、省令和計畫,而且在具體實施時具有很大的權力。對於其指定的重點行業,就可從各個方面得到各項行政的支援。

雖然有不少人認為經產省雖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,但在產業政策的最高權力機關卻是內閣即日本政府,經產省只是實施政策的最主要行政部門。但最近的安倍政府,重申產業發展的重要性,經產省因此更找回權力寶劍,強勢掀起併購潮,例如富士通與東芝的PC部門合併、大阪製鐵接管對手東京鋼鐵。又認定「企業優生學」計畫的目標,發展機器人新戰略;在IT(資訊技術)預算中提撥50%的經費,協助企業用於研發新產品、服務系統與市場分析等等,在在顯示經產省再次主導了日本企業走向

美國與日本很不一樣,沒有通產省,也沒經產省,只有商務部。因為其高度信奉自由市場的理念,政府僅扮演輔助角色,政策重點並非針對特定產業,而以建立競爭的市場環境為核心,並透過研發創新及基礎建設,引導產業轉型。

尤其,美國政府對於研發投入不惜餘力。長期來在太空總署(NASA)、國家實驗室等研究機構投入大筆經費,也將成果民生商業化。同時,自1981年起更以稅負優惠鼓勵企業投入研發。國家研發支出占全球總研發支出的比重,2012至2014分別為32%、31.4%、31.1%,近全世界1/3,難怪創新源源不絕。

另外為發展及掌握新技術,美國也會大用公權力,例如歐巴馬於2011年3月30日提出了《安全能源未來藍圖》,除了預計2020年前石油進口量降至2008年的一半的多重能源政策,更呼籲國會同意成立「能源安全信託」,由未來10年的鑽探石油和天然氣的權利金撥出 20億美元,支持投資創新研究。同時也要將此理念推展至全球。

綜觀兩國的政策,日本政府過去很成功,近年希望雄風再起。看不準是最大的問題。被支持的產業或企業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,但高風險高報酬,若是政府選擇錯誤,傾國之力的投入也就白費了。美國政府看似不管事,讓企業自由競爭,最後脫穎而出的企業往往就是最符合市場所需的產業。

台灣要走自己的路。綜上,檢討法規,鬆綁限制,做好基礎建設,是最該最的事。政府可以多做產學合作,聚眾主導共同研究,避免針對性的單一押寶補貼。(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、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)

(中國時報)濾水器 水世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sephifrannq 的頭像
    josephifrannq

    賴凱文

    josephifran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